上一回  目錄  下一回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夏禹[]名曰文命[]之父曰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之曾大父昌意及父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

【集解】謚法曰:「受禪成功曰禹。」

【正義】者,帝禹封國號也。帝王紀云:「受封爲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

【索隱】尚書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國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名。太史公皆以放勳重華文命之名,未必爲得。又云「虞氏名」,則皆名矣。蓋古者帝王之號皆以名,後代因其行,追而爲謚。其實是名。故張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已來,天下之號因其名」。又按:系本「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所封國」。

【正義】帝王紀云:「父脩己,見流星貫,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名文命,字,身九尺二寸長,本西夷人也。大戴禮云『高陽之孫,之子,曰文命』。楊雄蜀王本紀云『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括地志云:「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華陽國志云『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按:廣柔改曰汶川

[]

【索隱】皇甫謐云:「帝顓頊之子,字。」又連山易云「封於」,故國語謂之「崇伯鯀」。系本亦以顓頊子。漢書律曆志則云「顓頊五代而生」。按:旣仕,與代系殊懸,顓頊六代孫,則非是顓頊之子。蓋班氏之言近得其實。

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可。曰:「爲人負命毁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者,願帝試之。」於是聽四嶽,用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之治水無狀,[]乃殛羽山以死。[]天下皆以之誅爲是。於是,而使續之業。

[]

【索隱】一作「洪」。鴻,大也。以鳥大曰鴻,小曰鴈,故近代文字大義者皆作「鴻」也。

[]

【索隱】言無功狀。

[]

【正義】殛音紀力反。羽山,化爲黃熊,入于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爲三足也。束晳發蒙紀云:「鼈三足曰熊。」

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爲司空,可成美之功。」曰:「嗟,然!」命:「女平水土,維是勉之。」拜稽首,讓於后稷皋陶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爲人敏給克勤;其惪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爲網爲紀。

[]

【索隱】言聲音應鍾律。

[]

【集解】王肅曰:「以身爲法度。」

【索隱】按:今巫猶稱「禹步」。

[]

【集解】徐廣曰:「一作『士』。」

【索隱】按:大戴禮見作「士」。又一解云,上文聲與身爲律度,則權衡亦出於其身,故云「稱以出」也。

乃遂與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傷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予衆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

【集解】尚書「傅」字作「敷」。馬融曰:「敷,分也。」

【索隱】尚書作「敷土隨山刊木」。今案:大戴禮作「傅土」,故此紀依之。傅卽付也,謂付功屬役之事。若尚書作「敷」,敷,分也,謂令人分布理九州之土地也。表木,謂刊木立爲表記,與注書意異。

[]

【集解】馬融曰:「定其差秩祀禮所視也。」案:尚書大傳曰「高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

[]

【集解】馬融曰:「祭祀豐絜。」

[]

【集解】包氏曰:「方里爲井,井閒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爲成,成閒有淢,淢廣深八尺。」

[]

【集解】徐廣曰:「他書或作『蕝』。」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謂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也」。

【正義】按:橇形如船而短小,雨頭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溫州海邊有之也。

[]

【集解】徐廣曰:「檋,一作『橋』,音丘遙反。」案:如淳曰「檋車,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紀錄反。

【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長,後齒短也。檋音與,上同也。

[]

【集解】王肅曰:「左右言常用也。」

【索隱】左所運用堪爲人之準繩,右所舉動必應規矩也。

[]

【集解】王肅曰:「所以行不違四時之宜也。」

行自冀州始。冀州:旣載[]壺口,治[]旣脩太原,至于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壞。[]賦上上錯,[]田中中。[]旣從,大陸旣爲。[]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十一]入于海。[十二]

[]

【集解】孔安國曰:「所都也。先施貢賦役載於書也。」鄭玄曰:「兩河閒曰冀州。」

【正義】按:理水及貢賦從帝都爲始也。黃河勝州東,直南至華陰,卽東至懷州南,又東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東河之西,南河之東,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壺口山河東北屈縣之東南,梁山左馮翊夏陽岐山右扶風美陽。」

【索隱】鄭玄曰:「地理志壺口山河東北屈縣之東南,梁山左馮翊夏陽岐山右扶風美陽。」

【正義】括地志云:「壺口山慈州吉昌縣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梁山同州韓城縣東南十九里,岐山岐州岐山縣東北十里,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國曰:「從東循山理水而西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太原今爲郡名。太嶽太原西南。山南曰陽。」

【索隱】太嶽,卽冀州之鎭霍太山也。按:地理志霍太山河東彘縣東。凡如此例,不引書者,皆地理志文也。

【正義】括地志云:「霍太山沁州沁原縣西七八十里。」

[]

【集解】孔安國曰:「覃懷,近地名。」鄭玄曰:「懷縣河內。」

【索隱】按:河內懷縣,今驗地無名「覃」者,蓋「覃懷」二字或當時共爲一地之名。

[]

【集解】孔安國曰:「漳水橫流。」

【索隱】案:注以衡爲橫,非。王肅云「,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上黨沾縣東北,至阜城縣濁漳水上黨長子縣東,至入清漳也。

【正義】括地志云:「故懷城懷州武陟縣西十一里。衡漳水瀛州東北百二十五里平舒縣界也。」

[]

【集解】孔安國曰:「土無塊曰壤。」

[]

【集解】孔安國曰:「上上,第一。錯,雜也,雜出第二之賦。」

[]

【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中爲第五。」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恆水恆山衞水靈壽大陸澤鉅鹿。」

【索隱】此文改恆山恆水皆作「常」,避漢文帝諱故也。常水常山上曲陽縣,東入滱水衞水常山靈壽縣,東入虖池郭璞云「大陸,今鉅鹿廣河澤是已」。爲亦作也。

[]

【集解】鄭玄曰:「鳥夷,東()[]之民()[]食鳥獸者。」孔安國曰:「服其皮,明水害除。」

【正義】括地志云:「靺鞨國,古肅愼也,在京東北萬里,已下東及北各抵大海。其國南有白山,鳥獸草木皆白。其人處山林閒,土氣極寒,常爲穴居,以深爲貴,至接九梯。養豕,食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貴臭穢不絜,作廁於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長四尺,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爲鏃。葬則交木作椁,殺豬積椁上,富者至數百,貧者數十,以爲死人之糧。以土上覆之,以繩繫於椁,頭出土上,以酒灌酹,繩腐而止,無四時祭祀也。」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碣石,海畔之山也。」

[十二]

【集解】徐廣曰:「海,一作『河』。」

【索隱】地理志云「碣石山北平驪城縣西南」。太康地理志云「樂浪遂城縣碣石山,長城所起」。又水經云「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蓋碣石山有二,此云「夾右碣石入于海」,當是北平之碣石

沇州[]九河旣道,[]雷夏旣澤,會同,[]桑土旣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通於[]

[]

【集解】鄭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兩水之閒。」

[]

【集解】馬融曰:「九河名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鉤盤鬲津。」

[]

【集解】鄭玄曰:「雍水沮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中。地理志曰雷澤濟陰城陽縣西北。」

【索隱】爾雅云「水自出爲」也。

【正義】括地志云:「雷夏澤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二水在雷澤西北平地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蠶。」

[]

【集解】孔安國曰:「色黑而墳起。」

[]

【集解】孔安國曰:「繇,茂;條,長也。」

[]

【集解】孔安國曰:「第六。」

[]

【集解】鄭玄曰:「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賦,與八州同,言功難也。其賦下下。」

[]

【集解】孔安國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蠶。織文,錦綺之屬,盛之筐篚而貢焉。」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云漯水東郡東武陽。」

【索隱】濟水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其流至濟陰,故應劭云「濟水平原漯陰縣東,漯水東郡東武陽縣北,至千乘縣而入于海」。

青州[]堣夷旣略,[]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爲牧,[]其篚酓絲。[]浮於,通於[十一]

[]

【集解】鄭玄曰:「東自海,西至東嶽岱山。」

【正義】按:青州營州遼西遼東

[]

【集解】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

【索隱】孔安國云:「東表之地稱嵎夷。」按:今文尚書及帝命驗並作「禺鐵」,在遼西。鐵,古「夷」字也。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濰水琅邪淄水泰山萊蕪縣原山。」

【索隱】濰水琅邪箕縣,北至都昌縣入海。淄水泰山萊蕪縣原山北,東至博昌縣也。

【正義】括地志云:「密州莒縣濰山濰水所出。淄州淄川縣東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傳云,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

【集解】徐廣曰:「一作『澤』,又作『斥』。」

[]

【集解】鄭玄曰:「斥謂地鹹鹵。」

【索隱】鹵音魯。說文云:「鹵,鹹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三,賦第四。」

[]

【集解】孔安國曰:「絺,細葛。錯,雜,非一種。」鄭玄曰:「海物,海魚也。魚種類尤雜。」

[]

【集解】孔安國曰:「畎,谷也。怪異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貢之。」

[]

【集解】孔安國曰:「萊夷,地名,可以牧放。」

【索隱】按:左傳云萊人劫孔子孔子稱「夷不亂華」,又云「齊侯」,服虔以爲東萊黃縣是。今按:地理志黃縣萊山,恐卽此地之夷。

[]

【集解】孔安國曰:「酓桑蠶絲中琴瑟弦。」

【索隱】爾雅云「檿,山桑」,是蠶食檿之絲也。

[十一]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汶水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

徐州[]其治,其蓺。[]大野旣都,[]東原底平。[]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其田上中,賦中中。[]貢維土五色,[]畎夏狄,[]陽孤桐,[]濱浮磬,[十一]淮夷蠙珠臮魚,[十二]其篚玄纖縞。[十三]浮于[十四]通于

[]

【集解】孔安國曰:「東至海,北至,南及。」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沂水泰山蓋縣,二山名。」孔安國曰:「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種蓺。」

【索隱】水經云淮水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沂水泰山蓋縣艾山,南過下邳縣蒙山泰山蒙陰縣西南。羽山東海祝其縣南,殛之地。

[]

【集解】鄭玄曰:「大野山陽鉅野北,名鉅野澤。」孔安國曰:「水所停曰都。」

[]

【集解】鄭玄曰:「東原,地名。今東平郡東原。」

【索隱】張華博物志云:「兗州東平郡卽尚書之東原也。」

【正義】廣平曰原。徐州在東,故曰東原。水去已致平復,言可耕種也。

[]

【集解】徐廣曰:「埴,黏土也。」

[]

【集解】孔安國曰:「漸,長進;包,叢生也。」

[]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二,賦第五。」

[]

【集解】鄭玄曰:「土五色者,所以爲大社之封。」

【正義】韓詩外傳云:「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將封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爲社也。」太康地記云:「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錫之茅土,用爲社。此土卽禹貢徐州土也。今屬密州莒縣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

【集解】孔安國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鄭玄曰:「地理志嶧山下邳。」

【正義】括地志云:「嶧山兗州鄒縣南二十二里。鄒山記云『鄒山,古之嶧山,言絡繹相連屬也。今猶多桐樹』。」按:今獨生桐,尚徵,一偏似琴瑟。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爲磬。」鄭玄曰:「泗水濟陰乘氏也。」

【正義】括地志云:「泗水彭城呂梁,出石磬。」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二水,出蠙珠及美魚。」鄭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

【索隱】按:尚書云「徂茲淮夷徐戎並興」,今徐州淮夷,則解爲得。蠙,一作「玭」,並步玄反。臮,古「曁」字。臮,與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處,有此蠙珠與魚也。又作「濱」。濱,畔也。

[十三]

【集解】鄭玄曰:「纖,細也。祭服之材尚細。」

【正義】玄,黑。纖,細。縞,白繒。以細繒染爲黑色。

[十四]

【正義】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兗州泗水縣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爲名。」

海維揚州[]彭蠡旣都,陽鳥所居。[]三江旣入,[]震澤致定。[]竹箭旣布。[]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上雜。[]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十一]島夷卉服,[十二]其篚織貝,[十三]其包橘、柚錫貢。[十四]海,通[十五]

[]

【集解】孔安國曰:「北據,南距海。」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彭蠡澤豫章彭澤西。」孔安國曰:「隨陽之鳥,鴻鴈之屬,冬月居此澤也。」

【索隱】都,古文尚書作「豬」。孔安國云「水所停曰豬」,鄭玄云「南方謂都爲豬」,則是水聚會之義。

【正義】蠡音禮。括地志云:「彭蠡湖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里。」

[]

【索隱】韋昭云:「三江松江錢唐江浦陽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爲三江。其南江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海。北江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故下文「東爲中江」,又「東爲北江」,孔安國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

【集解】孔安國曰:「震澤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爲震澤。」

【索隱】震,一作「振」。地理志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具區在其西,古文以爲震澤」。又左傳稱「笠澤」,亦謂此也。

【正義】澤在蘇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澤江;一,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東北下三百餘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於其分處號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澤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諸溪從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諸山有溪,並下太湖太湖東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無通彭蠡湖太湖處,並阻山陸。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旣入」皆非也。周禮職方氏云「揚州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韋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旣入」,失之遠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爲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菱湖莫釐山東,周迴三十餘里,西口闊二里,其口南則莫釐山,北則徐侯山,西與莫湖連。莫湖莫釐山西及北,北與胥湖連;胥湖胥山西,南與莫湖連:各周迴五六十里,西連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長山東,湖西口闊二里,其口東南岸樹里山,西北岸長山,湖周迴五六十里。貢湖長山西,其口闊四五里,口東南長山,山南卽山陽村,西北連常州無錫縣老岸,湖周迴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東北,長七十餘里。兩湖西亦連太湖。河渠書云「於則通渠三江五湖」。貨殖傳云「夫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敍傳云「登姑蘇,望五湖」是也。

[]

【集解】孔安國曰:「水去布生。」

[]

【集解】少長曰夭。喬,高也。

[]

【集解】馬融曰:「漸,洳也。」

[]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

[]

【集解】孔安國曰:「金、銀、銅。」鄭玄曰:「銅三色也。」

[]

【集解】孔安國曰:「瑤,琨,皆美玉也。」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象齒、犀皮、鳥羽、旄牛尾也。」

【正義】周禮考工記云:「犀甲七屬,兕甲六屬。」云:「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脚,橢角,好食棘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爲旌旗之飾,書詩通謂之旄。故尚書云「右秉白旄」,詩云「建旐設旄」,皆此牛也。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南海島夷草服葛越。」

【正義】括地志云:「百濟國西南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按:東南之夷草服葛越,焦竹之屬,越卽苧祁也。

[十三]

【集解】孔安國曰:「織,細繒也。貝,水物也。」鄭玄曰:「貝,錦名也。詩云『成是貝錦』。凡織者,先染其絲,織之卽成[]矣。」

[十四]

【集解】孔安國曰:「小曰橘,大曰柚。錫命乃貢,言不常也。」鄭玄曰:「有錫則貢之,或時乏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

[十五]

【集解】鄭玄曰:「均,讀曰沿。沿,順水行也。」

衡陽荊州[]朝宗于海。[]九江甚中,[]已道,[]雲土爲治。[]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菁茅,[十一]其篚玄纁璣組,[十二]九江入賜大龜。[十三]浮于(),踰于,至于南河

[]

【集解】孔安國曰:「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

[]

【集解】孔安國曰:「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爲宗。宗,尊也。」

【正義】括地志云:「江水源出岷州岷山,南流至益州,卽東南流入,至瀘州,東流經三硤,過荊州,與漢水合。孫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濫觴』也。」又云:「漢水源出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嶓冢山。」

[]

【集解】孔安國曰:「於此州界,分爲九道,甚得地勢之中。」鄭玄曰:「地理志九江尋陽南,皆東合爲大江。」

【索隱】按:尋陽記九江者,烏江蚌江烏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廩江隄江箘江。又張湞九江圖所載有三里五畎烏土白蚌。九江之名不同。

[]

【集解】孔安國曰:「別名。,水名。」鄭玄曰:「水出。」

【索隱】涔,亦作「潛」。蜀郡郫縣西,東入漢中安陽縣()西[],北入。故爾雅云「水自出爲出爲」。

【正義】括地志云:「繁江水受郫江。禹貢曰『岷山,東別爲』,源出益州新繁縣潛水一名復水,今名龍門水,源出利州緜谷縣龍門山大石穴下也。」

[]

【集解】孔安國曰:「雲夢之澤在南,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爲耕作畎畝之治。」

【索隱】夢,一作「瞢」,鄒誕生又音蒙。按:雲土本二澤名,蓋人以二澤相近,或合稱雲夢耳。知者,據左傳云楚子入于雲中,又楚子鄭伯田于南之,則是二澤各別也。韋昭曰:「雲土今爲縣,屬江夏南郡華容。」今按:地理志云江夏雲杜縣,是其地。

[]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八,賦第三。」

[]

【集解】鄭玄曰:「四木名。」孔安國曰:「榦,柘也。柏葉松身曰栝。」

[]

【集解】孔安國曰:「砥細於礪,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鏃。丹,朱類也。」

[]

【集解】徐廣曰:「一作『箭足杆』。杆卽楛也,音怙。箭足者,矢鏃也。或以箭足訓釋箘簬乎?」案:鄭玄曰「箘簬,聆風也」。

[]

【集解】馬融曰:「言箘簬、楛三國所致貢,其名善也。」

[十一]

【集解】鄭玄曰:「匭,纏結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重之,故包裹又纏結也。」

【正義】括地志云:「辰州盧溪縣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陽紀云『山際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貢之。璣,珠類,生於水中。組,綬類也。」

[十三]

【集解】孔安國曰:「尺二寸曰大龜,出於九江水中。龜不常用,賜命而納之。」

荊河豫州[]旣入于[]滎播旣都,[]荷澤,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雜上中。[]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浮於,達於

[]

【集解】孔安國曰:「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水。」

【正義】括地志云:「荊山襄州荊山縣西八十里。韓子云『卞和得玉璞於荊山』,卽此也。」洛州也。

[]

【集解】孔安國曰:「陸渾山上洛山澠池山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

【索隱】伊水弘農盧氏縣東,洛水弘農上洛縣冢領山瀍水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澗水弘農新安縣東,皆入于

【正義】括地志云:「伊水虢州盧氏縣東巒山,東北流入洛水商州洛南縣冢領山,東流經洛州郭內,又東合伊水瀍水洛州新安縣東,南流至洛州郭內,南入澗水源出洛州新安縣白石山,東北與穀水合流,經洛州郭內,東流入也。」

[]

【集解】孔安國曰:「,澤名。波水已成遏都。」

【索隱】古文尚書作「滎波」,此及今文並云「滎播」。播是水播溢之義,滎是澤名。故左傳云戰於滎澤鄭玄云:「今塞爲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爲滎播。」

[]

【集解】孔安國曰:「荷澤胡陵明都,澤名,在東北,水流泆覆被之。」

【索隱】荷澤濟陰定陶縣東。明都音孟豬。孟豬澤梁國睢陽縣東北。爾雅、左傳謂之「孟諸」,今文亦爲然,唯周禮稱「望諸」,皆此地之一名。

【正義】括地志云:「荷澤曹州濟陰縣東北九十里定陶城東,今名龍池,亦名九卿陂。」

[]

【集解】孔安國曰:「壚,疏也。」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

[]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四,賦第二,又雜出第一。」

[]

【集解】孔安國曰:「細緜也。」

[]

【集解】孔安國曰:「治玉石曰錯,治磬錯也。」

黑水梁州[]旣蓺,[]旣道,[]旅平,[]和夷厎績。[]其土青驪,[]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是來,[]浮于,踰于[十一]入于,亂于[十二]

[]

【集解】孔安國曰:「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黑水。」

【正義】括地志云:「黑水源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

[]

【集解】孔安國曰:「地理志岷山蜀郡湔氐道嶓冢山漢陽西。」

【索隱】汶,一作「」,又作「」。,封禪書一云瀆山,在蜀都湔氐道西徼,水所出。嶓冢山隴西西縣漢水所出也。

【正義】括地志云:「岷山岷州溢樂縣南一里,連緜至二千里,皆名岷山嶓冢山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湔音子踐反。氐音丁奚反。

[]

【集解】孔安國曰:「發源此州,入荊州。」

[]

【集解】孔安國曰:「,二山名。祭山曰旗。平言治功畢也。」鄭玄曰:「地理志漢嘉縣。」

【索隱】此非徐州,在蜀郡青衣縣青衣後改爲漢嘉蔡山不知所在也。,縣名。

【正義】括地志云:「蒙山雅州嚴道縣南十里。」

[]

【集解】馬融曰:「和夷,地名也。」

[]

【集解】孔安國曰:「色青黑也。」

[]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七,賦第八,雜出第七第九三等。」

[]

【集解】孔安國曰:「璆,玉名。」鄭玄曰:「黃金之美者謂之鏐。鏤,剛鐵,可以刻鏤也。」

[]

【集解】孔安國曰:「貢四獸之皮也。織皮,今罽也。」

[]

【集解】馬融曰:「治西傾山桓水是來,言無餘道也。」鄭玄曰:「地理志西傾山隴西臨洮

【索隱】西傾隴西臨洮縣西南。桓水蜀郡西南,行中入南海也。

【正義】括地志云:「西傾山嵹臺山,在洮州臨潭縣西南三百三十六里。」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上水爲。」鄭玄曰:「或謂。」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正絕流曰亂。」

黑水西雍州[]弱水旣西,[]渭汭[]旣從,[][]所同。[]已旅,[]終南敦物至于鳥鼠[]原隰厎績,至于都野[]三危旣度,[]三苗大序。[十一]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十二]貢璆、琳、琅玕。[十三]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十四]會于渭汭[十五]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卽序。[十六]

[]

【集解】孔安國曰:「西距黑水,東據龍門冀州西。」

【索隱】地理志益州滇池黑水祠鄭玄引地說云「三危山黑水出其南」。山海經「黑水崑崙墟西北隅」也。

[]

【集解】孔安國曰:「導之西流,至于合黎。」鄭玄曰:「衆水皆東,此獨西流也。」

【索隱】按:水經云「弱水張掖刪丹縣西北,至酒泉會水縣合黎山腹」。山海經云「弱水崑崙墟西南隅」也。

[]

【集解】孔安國曰:「屬,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涇水入於也。」鄭玄曰:「地理志涇水安定涇陽。」

【索隱】渭水首陽縣鳥鼠同穴山。說文云:「水相入曰汭。」

【正義】括地志云:「涇水源出原州百泉縣西南筓頭山涇谷渭水源出渭州渭原縣西七十六里鳥鼠山,今名青雀山有三源,並出鳥鼠山,東流入。」按:言理涇水及至渭水,又理亦從流,復理灃水,亦同入者也。

[]

【正義】括地志云:「漆水源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山漆溪,東入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縣,東入櫟陽縣南。漢高帝櫟陽萬年縣。十三州(地理)志云『萬年縣南有,北有小河,卽沮水也』。詩云古公,卽此二水。」

[]

【集解】音豐。

[]

【集解】孔安國曰:「之水已從入灃水所同,同于也。」

【索隱】二水,水出右扶風漆縣西,沮水地理志無文,而水經以瀘水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說文亦以各是一水名。孔安國獨以爲一,又云是洛水灃水右扶風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

【正義】括地志云:「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

[]

【集解】孔安國曰:「東,非荊州也。」

【正義】括地志云:「荊山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岐山岐州岐山縣東北十里。」尚書正義云:「洪水時祭祀禮廢。已旅祭,言理水功畢也。」按:雍州荊山黃帝鑄鼎地也。襄州荊山縣西荊山卞和得玉璞者。

[]

【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名,言相望也。」鄭玄曰:「地理志終南敦物皆在右扶風武功也。」

【索隱】按:左傳中南山杜預以爲終南山。地理志云「太一山古文以爲終南()[]古文以爲敦物」,皆在扶風武功縣東。

【正義】括地志云:「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都野武威,名曰休屠澤。」

【正義】原隰,幽州地也。按:原,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言從渭州致功,西北至涼州都野沙州三危山也。括地志云:「都野澤涼州姑臧縣東北二百八十里。」

[]

【索隱】鄭玄引河圖及地說云「三危山鳥鼠西南,與岐山相連」。度,劉伯莊音田各反,尚書作「宅」。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西裔之山已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序,之功也。」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

[十三]

【集解】孔安國曰:「璆,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

[十四]

【集解】孔安國曰:「積石山金城西南,所經也。龍門山河東之西界。」

【索隱】積石金城河關縣西南。龍門山左馮翊夏陽縣西北。

【正義】括地志云:「積石山今名小積石,在河州枹罕縣西七里。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龍門山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李奇云『鑿通水處,廣八十步』。三秦記云『龍門水懸船而行,雨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爲龍,故云暴鰓點額龍門下』。」按:冀州西,故云西河也。發源小積石山,浮東北下,歷北而南行,至于龍門,皆雍州地也。

[十五]

【正義】水經云「河水又南至潼關,渭水從西注之」也。

[十六]

【集解】孔安國曰:「織皮,毛布。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之屬皆就次序,美之功及戎狄也。」

【索隱】鄭玄以爲衣皮之人居昆侖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王肅曰「昆侖臨羌西,析支河關西,西戎西域」。王肅以爲地名,而不言渠搜。今按:地理志金城臨羌縣昆侖祠敦煌廣至縣昆侖障朔方渠搜縣

道九山:[]至于荊山[]踰于壺口雷首[]至于太嶽[]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十一]汶山之陽至衡山[十二]九江,至于敷淺原[十三]

[]

【索隱】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冢內方是九山也。古分爲三條,故地理志有北條荊山馬融北條西傾中條嶓冢南條鄭玄分四列,爲陰列,西傾次陰列,嶓冢爲陽列,次陽列。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右扶風也。」

【索隱】,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從「山」或從「水」,猶然也。地理志云吳山汧縣西,古文以爲汧山右扶風美陽縣西北;荊山左馮翊懷德縣南也。

【正義】括地志云:「汧山隴州汧源縣西六十里。其山東鄰,西接隴岡汧水出焉。岐山岐州。」

[]

【索隱】雷首山河東蒲阪縣東南。

[]

【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在冀州太嶽上黨西也。」

【索隱】卽霍泰山也。已見上。

【正義】括地志云:「壺口慈州吉昌縣西南。雷首山蒲州河東縣太嶽霍山也,在沁州沁源縣

[]

【集解】孔安國曰:「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

【索隱】析城山河東濩澤縣西南。王屋山河東垣縣東北。水經云砥柱山河東大陽縣水中也。

【正義】括地志云:「厎柱山,俗名三門山,在陝西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之中。孔安國云『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括地志云:「析城山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里。注水經云『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括地志云:「王屋山懷州王屋縣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高萬仞,本冀州河陽山也』。」

[]

【集解】孔安國曰:「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于滄海。」

【索隱】太行山河內山陽縣西北。常山恆山是也,在常山郡上曲陽縣西北。

【正義】括地志云:「太行山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里,有羊腸阪恆山定州恆陽縣西北百四十里。道書福地記云『恆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曰朱圉漢陽南。」孔安國曰:「鳥鼠山渭水所出,在隴西之西。」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太華山弘農華陰南。

【索隱】圉,一作「圄」。朱圉山天水冀縣南。鳥鼠山隴西首陽縣西南。太華敦物山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熊耳盧氏東。外方潁川嵩高山桐柏山南陽平氏東南。陪尾江夏安陸東北,若橫尾者。」

【索隱】熊耳山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外方山潁川嵩高縣嵩高山,古文尚書亦以爲外方山桐柏山一名大復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陪尾山江夏安陸縣東北,地理志謂之橫尾山。負音陪也。

【正義】括地志云:「華山華州華陰縣南八里。熊耳山虢州盧氏縣南五十里。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里也。桐柏山唐州桐柏縣東南五十里,淮水出焉。橫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陸縣北六十里。」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荊山南郡臨沮。」

【索隱】此東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隅也。

【正義】括地志云:「嶓冢山梁州荊山襄州荊山縣西八十里也。」又云:「荊山縣漢臨沮縣地也。沮水漢水也。」按:孫叔敖沮水雲夢澤是也。

[十一]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內方竟陵,名立章山大別廬江安豐縣

【索隱】內方山竟陵縣東北。大別山六安國安豐縣,今土人謂之甑山

【正義】括地志云:「章山荊州長林縣東北六十里。今漢水章山之東,與經史符會。」按:大別山,今沙洲在山上,漢江經其左,今俗猶云甑山。注云「在安豐」,非所經也。

[十二]

【索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廣雅云:「岣嶁謂之衡山。」

【正義】括地志云:「岷山茂州汶川縣衡山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

[十三]

【集解】徐廣曰:「淺,一作『滅』。」案:孔安國曰「敷淺原一名傅陽山,在豫章」。

【索隱】豫章歷陵縣南有傅陽山,一名敷淺原也。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于流沙[]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十一]入于海。[十二]嶓冢道瀁,東流爲[十三]又東爲蒼浪之水,[十四]三澨,入于大別[十五]南入于,東匯澤爲彭蠡[十六]東爲北江,入于海。[十七]汶山,東別爲,又東至于[十八]九江,至于東陵[十九]東迆北會于匯,[二十]東爲中江,入于海。[二一]沇水,東爲,入于,泆爲[二二]東出陶丘北,[二三]又東至于[二四]又東北會于[二五]又東北入于海。道桐柏[二六]東會于,東入于海。[二七]鳥鼠同穴[二八]東會于[二九]又東北至于[三十]東過,入于[三一]熊耳[三二]東北會于[三三]又東會于[三四]東北入于[三五]

[]

【索隱】爲九川。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弱水張掖。」孔安國曰:「合黎,水名,在流沙東。」

【索隱】水經云合黎山酒泉會水縣東北。鄭玄引地說亦以爲然。孔安國云水名,當是其山有水,故所記各不同。

【正義】括地志云:「蘭門山,一名合黎,一名窮石山,在甘州刪丹縣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窮石山』。」又云:「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自吐谷渾界流入甘州張掖縣。」今按:合黎水臨松縣臨松山東,而北流歷張掖故城下,又北流經張掖縣二十三里,又北流經合黎山,折而北流,經流沙磧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張掖縣西北二百里也。

[]

【集解】孔安國曰:「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鄭玄曰:「地理志流沙居延(西)[]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馬融王肅皆云合黎流沙是地名。

【索隱】地理志云「張掖居延縣西北有居延澤,古文以爲流沙。」廣志「流沙玉門關外,有居延澤居延城」。又山海經云「流沙出鐘山,西南行昆侖墟入海」。按:是地兼有水,故一云地名,一云水名,馬鄭不同,抑有由也。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黑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地記曰『三危山鳥鼠之西南』。」孔安國曰:「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梁州,入南海也。」

【正義】括地志云:「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里,又南流二千里而絕。三危山沙州燉煌縣東南四十里。」按:南海揚州東大海,岷江下至揚州東入海也。其黑水源在伊州,從伊州東南三千餘里至鄯州鄯州東南四百餘里至河州,入黃河河州小積石山,卽禹貢「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者。然黃河源從西南下,出大崑崙東北隅,東北流經于闐,入鹽澤,卽東南潛行入吐谷渾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又東北流,來處極遠。其黑水,當洪水時合從黃河而行,何得入于南海南海此去甚遠,阻隔南山隴山岷山之屬。當是洪水浩浩處,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

【索隱】爾雅云:「昆侖墟,其色白。」漢書西域傳云:「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爲中國河。」是源發昆侖積石而加功也。

[]

【集解】孔安國曰:「至華山北而東行。」

【正義】華陰縣華山北,本陰晉縣秦惠文王更名寧秦漢高帝改曰華陰

[]

【集解】孔安國曰:「砥柱,山名。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

【正義】砥柱山俗名三門山鑿此山,三道水,故曰三門也。

[]

【集解】孔安國曰:「在北。」

【索隱】盟,古「孟」字。孟津河陽。十三州記云「河陽縣上,卽孟津」是也。

【正義】杜預云:「河內郡河陽縣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爲津,武王度之,近代呼爲武濟。」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經云小平津,今云河陽津是也。」

[]

【集解】孔安國曰:「洛汭處。山再成曰。」

【索隱】爾雅云「山一成曰」。或以爲成皋縣山是。

【正義】李巡云:「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云:「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青壇山,在衞州黎陽南七里。張揖云今成皋,非也。」

[]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降水信都()。」孔安國曰:「大陸,澤名。」

【索隱】地理志降水字從「系」,出信都國,與虖池漳河水並流入海。大陸鉅鹿郡。爾雅云「大陸」,郭璞以爲此澤也。

【正義】括地志云:「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東北流,至冀州入海。」

[十一]

【集解】鄭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十二]

【正義】播,布也。冀州,分布爲九河,下至滄州,更同合爲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夾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十三]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瀁水隴西氐道,至武都,至江夏謂之夏水。」

【索隱】水經云瀁水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漢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謂之夏水。山海經亦以嶓冢山。故孔安國云「泉始出山爲瀁水,東南流爲沔水,至漢中東流爲漢水」。

【正義】括地志云:「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東南爲瀁水,又爲沔水。至漢中漢水,至均州滄浪水。始欲出大江夏口,又爲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十四]

【集解】孔安國曰:「別流也。在荊州。」

【索隱】馬融鄭玄皆以滄浪夏水,卽漢河之別流也。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是此水也。

【正義】括地志云:「均州武當縣滄浪水庾仲雍漢水紀云『武當縣西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云『水出荊山,東南流爲滄浪水』。」

[十五]

【集解】孔安國曰:「三澨,水名。」鄭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

【索隱】水經云「三澨,地名,在南邵邔縣北」。孔安國鄭玄以爲水名。今竟陵三參水,俗云是三澨水。參音去聲。

[十六]

【集解】孔安國曰:「匯,回也。水東回爲彭蠡大澤。」

[十七]

【集解】孔安國曰:「自彭蠡分爲三道入震澤,遂爲北江而入海。」

[十八]

【集解】孔安國馬融王肅皆以醴爲水名。鄭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長沙醴陵縣。」

【索隱】按:騷人所歌「濯余佩於醴浦」,明是水。孔安國馬融解得其實。又虞喜志林以之別流,而醴字作「澧」也。

[十九]

【集解】孔安國曰:「東陵,地名。」

[二十]

【集解】孔安國曰:「迆,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會彭蠡。」

[二一]

【集解】孔安國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正義】括地志云:「禹貢三江俱會于彭蠡,合爲一江,入于海。」

[二二]

【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沇水河東垣縣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泆爲。」孔安國曰:「西北。滎澤敖倉東南。」

【索隱】水經云:「自河東垣縣王屋山東流爲沇水,至溫縣西北爲濟水。」

【正義】括地志云:「沇水懷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巖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旣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爲汜水。」水經云東至溫縣西北爲泲水,又南當鞏縣之北,南入于。釋名云:「濟者,濟也。」下「濟」子細反。按:濟水而南,截度南岸溢滎澤,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里。今無水,成平地。

[二三]

【集解】孔安國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鄭玄曰:「地理志陶丘濟陰定陶西()[]。」

【正義】括地志云:「陶丘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云此城中高丘,卽古之陶丘。」

[二四]

【集解】孔安國曰:「荷澤之水。」

[二五]

【正義】汶音問。地理志云汶水泰山郡萊蕪縣原山,西南入

[二六]

【正義】地理志云桐柏山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東五十餘里。

[二七]

【集解】孔安國曰:「與二水合入海。」

[二八]

【集解】孔安國曰:「鳥鼠共爲雄雌同穴處,此山遂名曰鳥鼠渭水出焉。」

【正義】括地志云:「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山海經云『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音余。鼣,扶廢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二九]

【正義】灃音豐。括地志云:「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北入也。」

[三十]

【正義】括地志云:「涇水原州百泉縣西南笄頭山涇谷,東南流入也。」

[三一]

【集解】孔安國曰:「,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

[三二]

【集解】孔安國曰:「在宜陽之西。」

【正義】括地志云:「洛水商州洛南縣西冢嶺山,東北流入熊耳山虢州盧氏縣南五十里,所經。」

[三三]

【集解】孔安國曰:「會于河南城南。」

【正義】括地志云:「澗水洛州新安縣白石山之陰。」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東南入於

[三四]

【集解】孔安國曰:「會於洛陽之南。」

[三五]

【集解】孔安國曰:「合於之東也。」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旣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旣陂,[]四海會同。六府甚脩,[]衆土交正,致愼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

【集解】孔安國曰:「四方之宅已可居也。」

[]

【集解】孔安國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也。」

[]

【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川已滌除無壅塞也。」

[]

【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澤皆已陂障無決溢也。」

[]

【集解】孔安國曰:「六府,金、木、水、火、土、穀。」

[]

【集解】鄭玄曰:「衆土美惡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貢篚,愼奉其財物之稅,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

【集解】鄭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

【集解】鄭玄曰:「中卽九州也。天子建其國,諸侯祚之土,賜之姓,命之氏,其敬悅天子之德旣先,又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

命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緫,[]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十一]二百里奮武衞。[十二]綏服外五百里要服:[十三]三百里夷,[十四]二百里蔡。[十五]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十六]三百里蠻,[十七]二百里流。[十八]

[]

【集解】孔安國曰:「爲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內。」

[]

【集解】孔安國曰:「甸內近王城者。禾槀曰緫,供飼國馬也。」

【索隱】說文云:「緫,聚束草也。」

[]

【集解】孔安國曰:「所銍刈謂禾穗。」

【索隱】說文云:「銍,穫禾短鎌也。」

[]

【集解】孔安國曰:「秸,槀也。服槀役。」

【索隱】禮郊特牲云「蒲越槀秸之美」,則秸是槀之類也。

[]

【集解】孔安國曰:「所納精者少,麤者多。」

[]

【集解】孔安國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

【集解】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

【集解】孔安國曰:「任王事者。」

[]

【集解】孔安國曰:「三百里同爲王者斥候,故合三爲一名。」

[]

【集解】孔安國曰:「綏,安也。服王者政教。」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奮武衞,天子所以安。」

[十三]

【集解】孔安國曰:「要東以文教也。」

[十四]

【集解】孔安國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十五]

【集解】馬融曰:「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

[十六]

【集解】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十七]

【集解】馬融曰:「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去不禁。」

[十八]

【集解】馬融曰:「流行無城郭常居。」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於是帝錫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

【集解】鄭玄曰:「朔,北方也。」

[]

【正義】帝堯也。玄,水色。以理水功成,故錫玄圭,以表顯之。自此已上並尚書禹貢文。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愼其身脩,[]思長,[]敦序九族,衆明高翼,近可遠在已。」[]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寬而栗,[]柔而立,[]愿而共,[十一]治而敬,擾而毅,[十二]直而溫,簡而廉,刪而實,彊而義,章其有常,吉哉。[十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十四]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十五]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一六]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十七]天討有辠,五刑五用哉。[十八]吾言底可行乎?」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十九]

[]

【正義】士若大理卿也。

[]

【正義】於音烏,歎美之辭。

[]

【正義】絕句。

[]

【集解】孔安國曰:「愼脩其身,思爲長久之道。」

[]

【集解】鄭玄曰:「次序九族而親之,以衆賢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遠也。」

[]

【集解】孔安國曰:「言帝堯亦以爲難。」

[]

【集解】鄭玄曰:「爲父隱,故言不及鯀。」

[]

【集解】孔安國曰:「言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事,因事以爲驗。」

[]

【集解】孔安國曰:「性寬弘而能莊栗。」

[]

【集解】孔安國曰:「和柔而能立事。」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愨愿而恭敬。」

[十二]

【集解】徐廣曰:「擾,一作『柔』。」案:孔安國曰「擾,順也。致果爲毅」。

[十三]

【集解】孔安國曰:「章,明也。吉,善也。」

[十四]

【集解】孔安國曰:「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也。卿大夫稱家,明行之可以爲卿大夫。」

[十五]

【集解】孔安國曰:「嚴,敬也。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可爲諸侯也。」馬融曰:「亮,信;采,事也。」

[十六]

【集解】孔安國曰:「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敎,使九德之人皆用事。謂天子()如此,則俊德理能之士並皆在官也。」

[十七]

【索隱】此取尚書皋陶謨爲文,斷絕殊無次序,卽班固所謂「疎略抵捂」是也,今亦不能深考。

[十八]

【集解】孔安國曰:「言用五刑必當。」

[十九]

【正義】皋陶云我未有所知,思之審贊於古道耳。謙辭也。已上並尚書皋陶謨文,略其經,不全備也。

帝舜曰:「女亦昌言。」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曰:「何謂孳孳?」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栞木。[]與益予衆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予衆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衆民乃定,萬國爲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

【正義】行,寒孟反。栞,口寒反。

[]

【集解】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

【索隱】予音與。上「與」謂「同與」之「與」,下「予」謂「施予」之「予」。此言其與施予衆庶之稻糧。

[]

【集解】鄭玄曰:「畎澮,田閒溝也。」

曰:「於,帝!愼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女明之。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予卽辟,女匡拂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諸衆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曰:「然。帝卽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

[]

【集解】鄭玄曰:「安汝之所止,無妄動,動則擾民。」

[]

【集解】鄭玄曰:「天將重命汝以美應,謂符瑞也。」

[]

【集解】馬融曰:「我欲左右助民,汝當翼成我也。」

[]

【集解】尚書「滑」字作「曶」,音忽。鄭玄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內政教於五官。」

【索隱】古文尚書作「在治忽」,今文作「采政忽」,先儒各隨字解之。今此云「來始滑」,於義無所通。蓋來采字相近,滑忽聲相亂,始又與治相似,因誤爲「來始滑」今依今文音「采政忽」三字。劉伯莊云「聽諸侯能爲政及怠忽者」,是也。五言謂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鄭玄以爲「出納政教五官」,非也。

[]

【集解】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

【集解】徐廣曰:「一作『吾』。」

【索隱】「諸衆讒嬖臣」爲一句,「君」字宜屬下文。

[]

【集解】孔安國曰:「帝用臣不是,則賢愚並位,優劣共流故也。」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曰:「予(辛壬)塗山[辛壬]癸甲,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頑不卽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

【正義】此二字及下「禹曰」,尚書並無。太史公有四字,帝及相答極爲次序,當應別見書。

[]

【集解】鄭玄曰:「朋淫,淫門內。」

[]

【集解】孔安國曰:「塗山,國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復往治水。」

【索隱】杜預云「塗山壽春東北」,皇甫謐云「今九江當塗禹廟」,則塗山南也。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塗山氏女媧也。又按:尚書云「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呱呱而泣,予弗子」。今此云「辛壬娶塗山,癸甲生」,蓋今文尚書脫漏,太史公取以爲言,亦不稽其本意。豈有辛壬娶妻,經二日生子?不經之甚。

【正義】此五字爲一句。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不入門,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過門不入,不得有子愛之心。帝繫云「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也。

[]

【集解】孔安國曰:「薄,迫。言至海也。」

【正義】爾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釋名云:「海,晦也。」按:夷蠻晦昧無知,故云四海也。

[]

【集解】孔安國曰:「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爲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

[]

【集解】孔安國曰:「三苗頑凶,不得就官,善惡分別。」

皋陶於是敬之德,令民皆則。不如言,刑從之。[]德大明。

[]

【索隱】謂不用命之人,則亦以刑罰而從之。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羣后相讓,鳥獸翔舞,筆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爲興事,愼乃憲,敬哉!」[]乃更爲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之明度數聲樂,[]爲山川神主。

[]

【正義】若今太常卿也。

[]

【集解】孔安國曰:「筆韶,樂名。備樂天九奏而致鳳皇也。」

[]

【集解】孔安國曰:「奉正天命以臨民,惟在順時,惟在愼微。」

[]

【集解】孔安國曰:「股肱之臣喜樂盡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業乃廣。」

[]

【集解】鄭玄曰:「使羣臣念帝之戒。」

[]

【集解】孔安國曰:「率臣下爲起治之事,當愼汝法度,敬其職。」

[]

【集解】孔安國曰:「叢脞,細碎無大略也。君如此,則臣懈惰,萬事墮廢也。」

[]

【集解】徐廣曰:「舜本紀云乃興九韶之樂。」

帝舜於天,爲嗣。十七年[]帝舜崩。三年喪畢,辭辟之子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於是遂卽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

【集解】劉熙曰:「若此,則格于文祖,三年之後,攝使得祭祀與?」

[]

【集解】劉熙曰:「今潁川陽城是也。」

[]

【集解】皇甫謐曰:「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

【集解】禮緯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之後於[]或在[]而后舉,任之政。

[]

【正義】帝王紀云:「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命之作士。卽帝位,以咎陶最賢,薦之於天,將有禪之意。未及禪,會皋陶卒。」括地志云:「咎繇墓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東,東都陂內大冢也。」

[]

【集解】徐廣曰:「史記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

【索隱】地理志六安國六縣咎繇偃姓所封國。地闕,不知所在,以爲黥布是其後也。

【正義】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縣,本春秋蓼國偃姓皋陶之後也。左傳云子夑。太康地志云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縣界故胡城是,後徙於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五年秋,楚成大心滅之。」

[]

【集解】皇覽曰:「皋陶冢廬江六縣。」

【索隱】潁川

【正義】括地志云:「故城在許昌縣南三十里,本漢許縣,故許國也。」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三年之喪畢,帝禹之子,而辟居箕山之陽。[]賢,天下屬意焉。及崩,雖授之佐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而朝,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遂卽天子之位,是爲夏后帝啓

[]

【集解】皇甫謐曰:「年百歲也。」

[]

【集解】孟子「陽」字作「陰」。劉熙曰:「崈高之北。」

【正義】按:陰卽陽城也。括地志云:「陽城縣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誤,本是「嵩」字,而字相似。其陽城縣嵩山南二十三里,則爲嵩山之陽也。

夏后帝啓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十一]予則帑僇女。」[十二]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

【集解】地理志曰扶風鄠縣扈國

【索隱】地理志曰扶風縣鄠扈國

【正義】括地志云:「雍州鄠縣扈國也。地理志云鄠縣,古扈國,有戶亭。訓纂云戶、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

【集解】馬融曰:「有扈氏南郊地名。」

【索隱】夏啓所伐,南有甘亭

[]

【集解】孔安國曰:「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也。」

[]

【集解】孔安國曰:「各有軍事,故曰六事。」

[]

【集解】鄭玄曰:「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

【集解】孔安國曰:「勦,截也。」

[]

【集解】孔安國曰:「共,奉也。」

[]

【集解】鄭玄曰:「左,車左。右,車右。」

[]

【集解】孔安國曰:「御以正馬爲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卽賞祖主前,示不專也。」

[十一]

【集解】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則僇之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殺也。」

[十二]

【集解】孔安國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恥累之。」

夏后帝啓崩,[]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

【集解】徐廣曰:「皇甫謐夏啓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

【集解】孔安國曰:「盤于遊田,不恤民事,爲羿所逐,不得反國。」

[]

【索隱】皇甫謐云號五觀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爲帝中康帝中康時,湎淫,廢時亂日。[]往征之,作胤征。[]

[]

【集解】孔安國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太康之後,沈湎于酒,廢天時,亂甲乙也。」

[]

【集解】孔安國曰:「胤國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鄭玄曰:「,臣名。」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厪[]立。帝厪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爲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旣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十一]豕韋之後。[十二]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懼而遷去。[十三]

[]

【索隱】左傳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遷于窮石,因人而代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于窮門羿室,生。使斟灌氏斟尋氏,而所滅,后緡歸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自有鬲收二國之燼以滅,而立少康少康后杼有窮遂亡。」然則帝相自被篡殺,中閒經羿浞二氏,蓋三數十年。而此紀總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

【正義】帝王紀云:「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於,爲帝司射,歷羿學射於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及之衰,自遷于窮石,因民以代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后以讒棄之,而羿以爲己相。寒浞羿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遂代,立爲帝。寒浞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多力,能陸地行舟。使帥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封,封。恃其詐力,不恤民事。初,之殺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緡,歸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遺臣曰,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斟尋二國餘燼,殺寒浞,立少康,滅后杼有窮遂亡也。」按:帝相被篡,歷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紀不說,亦馬遷所爲疏略也。奡音五告反。豷音許器反。括地志云:「故鉏城滑州韋城縣東十里。晉地記云河南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尋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故過鄉亭萊州掖縣西北二十里,本過國地。故鬲城洛州密縣界。杜預云國名,今平原鬲縣也。」宋鄭之閒也。寒國北海平壽縣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瓚斟尋河南,蓋後遷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斟尋羿亦居之,又居之。尚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爲近也。又吳起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周書度邑篇云武王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鄩城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所居也。陽翟縣又是所封,爲夏伯。」

[]

【索隱】音佇。系本云季佇作甲者也。左傳曰。國語云能帥者也。

[]

【索隱】音回。系本作「帝芬」。

[]

【索隱】音亡。鄒誕生又音荒也。

[]

【索隱】系本作「帝降」。

[]

【索隱】音覲。鄒誕生又音勤。

[]

【正義】音寺。

[]

【集解】賈逵曰:「豢,養也。穀食曰豢。」

[]

【集解】服虔曰:「后,劉累之爲諸侯者,夏后賜之姓。」

【正義】括地志云:「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

[]

【集解】應劭曰:「擾音柔。擾,馴也。能順養得其嗜慾。」

[十一]

【集解】服虔曰:「御亦養。」

[十二]

【集解】徐廣曰:「受,一作『更』。」案:賈逵曰「劉累之後至不絕,以代豕韋之後。祝融之後封於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後代之」。

【索隱】按:系本豕韋防姓

[十三]

【集解】賈逵曰:「夏后既饗,而又使求致龍,劉累不能得而懼也。」傳曰遷於魯縣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爲[]帝桀之時,[]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迺召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修德,諸侯皆歸遂率兵以伐夏桀鳴條[]遂放而死。[]謂人曰:「吾悔不遂殺夏臺,使至此。」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之後,[]封於也。[]

[]

【集解】左傳曰皋墓殽南陵

[]

【索隱】,名也。按:系本帝皋。此以皇甫謐同也。

[]

【集解】謚法:「賊人多殺曰桀。」

[]

【索隱】獄名。均臺皇甫謐云「地在陽翟」是也。

[]

【集解】孔安國曰:「地在安邑之西。」鄭玄曰:「南夷,地名。」

[]

【集解】徐廣曰:「從十七君,十四世。」案:汲冢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

【索隱】徐廣曰:「從,十七君,十四世。」案:汲冢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正義】括地志云:「廬州巢縣巢湖,即尚書『成湯,放於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歷山,與末喜同舟浮,奔南巢之山而死』。國語云『滿於巢湖』。又云『夏桀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女音女慮反。

[]

【正義】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所封也。」

[]

【正義】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城也。周武王後,號東樓公也。」

太史公曰: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戈氏孔子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時,貢賦備矣。或言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

【集解】徐廣曰:「一作『斟氏尋氏』。」

[]

【索隱】系本男作「南」,尋作「鄩」,費作「弗」,而不云彤城。按:彤伯,蓋彤城氏之後。張敖地理記云:「濟南平壽縣,其地即古斟尋國。」又下云斟戈氏,按左傳、系本皆云斟灌氏

[]

【集解】禮運稱孔子曰:「我欲觀道,是故之,而不足徵也,吾得時焉。」鄭玄曰:「得四時之書,其存者有小正。」

【索隱】小正,大戴記篇名。正征二音。

[]

【集解】皇覽曰:「禹冢山陰縣會稽山上。會稽山本名苗山,在縣南,去縣七里。越傳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會稽。因病死,葬,葦棺,穿壙深七尺,上無瀉泄,下無邸水,檀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呂氏春秋曰『會稽,不煩人徒』。墨子曰『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傳以爲下有羣鳥耘田者也。」

【索隱】抵,至也,音丁禮反。葦棺者,以葦爲棺。謂蘧蒢而斂,非也。雖儉約,豈萬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蒢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

【正義】括地志云:「禹陵越州會稽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南十一里。」

【索隱述贊】遭鴻水,人阻飢。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帝啟嗣立,有扈違命。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室不競。降于孔甲,擾龍乖性。嗟彼鳴條,其終不令!

 

上一回  目錄  下一回